您现在的位置: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 >> 小麦价格 >> 正文

自我追寻与文化演变国产剧60年回眸

  • 来源:不详
  • 时间:2019-1-11 21:58:04
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晓波: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生

电视剧这种艺术样式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年6月,在如火如荼的革命背景下,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呱呱坠地,它是中国文艺战线升起的一颗新星。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已然跨越6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历经沧桑。面对60年媒介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在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辩证统一的批评视角下,我们通过其阶段性特征来回眸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概貌。

一、初创与曲折(—年)

意识形态话语占主导地位

这是我国电视和电视剧事业从无到有的创举时期,是中国电视剧人艰难垦荒的创业时期。此间,电视剧人创作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反映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和时代建设的直播电视剧,内容健康、基调明快,在教育与宣传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电视剧的诞生丰富了我国的演剧形式,它是依托新生的电视媒介而生的潜力巨大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为我国建设完整合理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与途径,只是这一时期电视剧的特性尚未被认清。“文革”十年的倒行逆施直接导致新生电视剧创作几近被扼杀。这十年荒废了初创期开启的大好时光,拉大了国产剧制作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甚至造成了落后于同期起步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

初创时期,由于设备技术等限制,电视剧制作采取的是“现场直播、声画同步”的方式,故事结构遵循舞台三一律,表演无后期制作,现场调度俨然舞台戏曲的现场直播。在从独幕话剧脱胎的《一口菜饼子》开启的中国电视剧美学探索之初,电视剧概念尚未固定,对其称谓也尚未与突出戏剧特征的“电视小戏”或“小电影”分离开来。作为首部国产剧,《一口菜饼子》担负起社会使命登上历史舞台,也给同期电视剧建构起一个政治宣讲的角色框架。

就题材而言,初创期电视剧主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重在“旧”的打破与“新”的建立之间的激烈情感碰撞与程式化的思想教育上。《新的一代》《相亲记》《养猪姑娘》《青春曲》《桃园女儿嫁窝谷》《家庭问题》等剧以反映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和现实生活为己任,担负起讴歌新时代的任务。《党救活了他》《雷锋》《焦裕禄》等“纪实风格”剧显示出作为快速的新型媒介的优势,作为电视报道剧较准确地展现了英雄的精神面貌和崇高信仰,被田汉称赞为“文艺的轻骑兵”。这是国产剧自我美学形态探索道路上最早的有效创新。此外,儿童剧的创作成绩颇为显著,就北京电视台一家在此期间播出的儿童剧占比高达40%,优秀剧目包括《小英雄雨来》《长发妹》等。从表演形式看,电视剧充分吸收戏剧与电影的乳汁,旨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同心同德进行斗争”,但这一时期电视剧的艺术本体性不明晰,题材类型相对单一,气氛镜头标准化,表演情绪浮夸化,内容表现层次单薄,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未能得到深度发掘。

直至年电视剧《焦裕禄》播出,以北京、上海为首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电视剧共约余部。但这批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未取得理想成绩,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电视剧生态树依然缺枝少叶。不过,它们的出现对中国人的文化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的探索,尤其对电视从业者的专业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专业创作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功不可没。

“文革”期间,文艺界遭到大肆摧残,电视剧创作几乎全面停滞。年后,电视剧进入录播时期,但难得的成长机遇被时代阉割,仅留下中国电视剧史上唯一一部黑白录像设备摄制的电视剧——北京台的《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年北京台的《杏花塘边》、年上海台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神圣的职责》3部彩色录制剧。

二、复苏与发展(—年)

高扬人文关怀旗帜的精英式探索

“文革”的结束宣告了文艺摆脱“从属论”“工具论”。以“启蒙”和“改革”为关键词的文艺思潮此起彼伏,精英文化激情饱满、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各种社会和文艺思潮的主要文化形态,对电视剧的复兴与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与“民本”两大思潮恢复元气,给70年代后期的国产剧烙上承上启下的印记。80年代后,电视连续剧的推陈出新让它成为视觉传播媒介的主要构成样式,不仅高度保有思想性、艺术性,而且题材日趋丰富,为未来类型剧的完善和成熟树立了标杆。与文学携手改编名著成功拓展了电视剧艺术形态与美学品格,新兴的“戏曲电视剧”让传统戏曲进入现代传媒生态系统。

年,中国首部单本外景电视剧《三家亲》播出,标志着国产剧创作的复苏。次年,上海台播出《永不凋谢的红花》,为电视剧复兴吹响了号角。同年,电影停止供片制,“断奶”激励电视剧学会走自己的路。80年代初电视剧作为整个文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自觉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坚定步伐。

80年代的电视剧数量多且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敢于直面社会阴暗面,勇于揭露、控诉错误路线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十年内乱破坏了人与人的关怀和信任,复兴期的电视剧则围绕人情“小”事,以小见大,恢复对人性善、人情美的追求和讴歌。从《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卖大饼的姑娘》《新岸》《大地的深情》到《乔厂长上任》等都聚焦百姓生活,揭示“小事”不小的社会内涵,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匡正既往的审美局限,自觉加强主体意识的追寻和对普遍价值的探讨,国产剧艺术审美意识得以唤醒。这一阶段首度尝试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和《周总理的一天》《洁白的手帕》等领袖、英雄题材单本剧都将镜头对准伟人或英雄的某个侧面、某个瞬间,体现了传统民本主义的回归。

复兴期电视剧的创作特别是连续剧创作理念尚显幼稚,但是它的出现标志着电视剧在有意识地寻找与电影的差异,开始认识到自身特色在于“连续”。资金要求低和高度自由的容量,给电视剧带来不同于电影创作的思考,电视剧本体意识在内修外促中逐渐萌芽。

在回忆过去和反思当下的双重情感需求并行的整个80年代,全民抚慰“伤痕”的洪流推动着当代知青题材剧创作首入佳境。以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返城等为主题的《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均产生轰动效应。同时,还有《便衣警察》这类年代跨越较大的作品,展现从历史的刀锋走出来的主人公隐忍坚毅的品格,冷硬、苦涩的记忆和冲突因青年的成长而软化,强烈响应着时代进步的脉动。此外,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了对现实的摹写和对未来的展望中,优秀作品有改革题材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新星》《故土》《花园街五号》《破烂王》,军旅题材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青少年题材的《生命的故事》《寻找回来的世界》《十六岁的花季》等,都成功地展现新风尚的建立、美好生活的创造、不同形式的奉献。主题无论是艰难前行的改革还是无悔不屈的付出,看似孤身奋战的个体,都在饱含时代深情的演绎中得到生命的绽放,为传者与观者之间构建起“携手共度”的现实主义默契,带领大众走出时代遗留的冰冷与孤独。电视剧的温情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其宣教工具的形象,被大众广泛接受并认可。

再者,非当代题材的创作则大多采取文学名著改编策略。年《四世同堂》的问世将现代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推向一个新高度,原著蕴含的悲剧意识通过力透纸背的改编深入大众的精神层面,给予细无声的抚慰。80年代后期,大众文化意识抬头,纯言情小说改编剧《秋海棠》《啼笑因缘》等被搬上荧屏后大受欢迎。另外,当代文学作品改编剧《上海的早晨》删减得当,特色鲜明,深刻契合了经济建设的时代强音,其中有关改革道路的摸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该时期掀起古典名著改编高潮的,非《红楼梦》与《西游记》莫属,二者引爆的观剧狂潮是电视剧这一新生代大众艺术充分发挥长处、成为时代宠儿的最佳证明,迄今仍是耸立在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史上的高峰。两部剧作通过精益求精的探索,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内蕴深厚的文本艺术魅力。必须承认,当时面对强势的电影艺术,电视剧唯有扬长避短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热情高涨的中国电视剧人自觉地从国家视野出发阐述家国情怀,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路线贯彻到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从年《鲁迅》开始,《秦王李世民》《华罗庚》《少帅传奇》《杨家将》《徐悲鸿》《诸葛亮》《包公》《努尔哈赤》《孙中山与宋庆龄》《末代皇帝》《李大钊》等传记类作品的主人公,有开疆拓土的帝王、鞠躬尽瘁的臣子、忧国忧民的革命者、民族意识觉醒的知识分子以及亡国之君等。这些用历史谱写现实的优秀剧作将漫长岁月浓缩到一个时代,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此间的历史剧确立了“正剧”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识,特别是《努尔哈赤》和《末代皇帝》,兼顾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电视剧的独立品格得以完整体现。

受到农村题材电影的影响,有些改革题材剧将目光投向了幅员辽阔的农村。与之前的改革剧以城市、男性为中心不同,这一时期在表现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情感脉络上着墨较多。年的《雪野》《太阳从这里升起》以及年《篱笆·女人和狗》等作品,切实描绘了改革政策落实到农村中各个层面的现实生活图景,对农村女性的







































白癜风哪治得好
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jg/832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